农业示范园建设内容案例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7日 浏览量:378

农业示范园建设内容案例:项目建设用地约550亩,建筑面积约164000㎡,包括:总部经济园建设用地约450亩,建筑面积约128000㎡;水府庙库区莲花山森林康养基地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面积约36000㎡。合作社流转土地约7600亩,包括:白桑基地及名优水果基地约1000亩;红柚及葡萄红提基地约500亩;土鸡散养基地约100亩;现代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约6000亩。

该项目紧紧围绕绿色生态与有机两大主题,形成了一个以特色有机农产品开发、高效生态农业集聚基地,是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链条。通过项目的建设内容也可以体现出来,该项目区产业功能可以具备五个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示范功能与文化功能。大家先看一下具体占地指标表格,后面再为大家介绍项目的功能是如何体现的。

项目建设方案表:

1-1 项目建设方案表:

未标题-5.jpg 

功能定位:

生产功能: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品延伸(种植基地、产品深加工中心)

生活功能:大量就业岗位和创业平台、对区域内老房子做规划、设计通过将田园空间与居住、工作空间有机结合,使农业与休闲、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效益扩大,延展复合化功能,从而满足城乡居民的食品供应和休闲观光需要。(交易、仓储、研发、创业、生活服务区等)

生态功能:通过优化栽培发展循环产业,控制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强化生态建设,加大资源环境保育力度,使项目区回归田园。通过污水截流进市政管网、雨污分流、建立生态多塘系统和植被生态沟渠,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示范功能:将蛋白桑种植、微生物纳米硒叶面肥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以政府+企业+扶贫村的运作模式,使全县贫困村在短期内脱贫。项目的实施,将推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流程规范、农业收益高效,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为未来农业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文化功能:项目博览中心的建设,主要以宣传当地民俗文化及农耕文化为主体,建设文化博览馆、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新品种培植基地等,可有效的提升当地群众对民俗文化及农耕文化的认知度,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未标题-5.jpg 

(图3:大丰农业产业园区用地现状)

4、大丰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实践

4.1“互联网+”资源数据库构建

大丰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涉及各类资源数据(图4),其中的照片、音频、影像数据是以电子文件形式进行编码和空间定位;问卷调查是以互联网平台形式进行发放,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调查对象的年龄、职业、位置等信息收集统计;地方年鉴数据、上位规划数据均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矢量化处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数据均利用互联网地理空间数据提取;农产品库存、流通及消费数据运用二维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进行编码和空间定位追踪;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python)对携程、大众点评等互联网旅游网以及园区官方网站等中的游客信息进行抓取,数据化收集游客的基本信息和情感数据信息。

4.2 资源本底评价分析

大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资源本底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农业、经济、社会和人文资源分析(表1)。其中,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农业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不仅对农作物的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产业结构造成直接影响,而且对景观开发、生态保护产生间接作用,此类资源的评价主要是以3S空间技术为主的叠加分析。农业资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直接影响园区的产业选择,决定了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此类资源一般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分析。此外,还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农业产业现状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社会经济资源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农机力水平、农业政策、资金状况等,对园区功能的发挥和定位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资源不仅是资源本底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且还是农业生态安全外部压力和内部状态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居民活动、旅游文化、游客感知等,对园区的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类资源一般通过采访调查、Python爬虫技术,结合传统评价模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新型评价体系。结合上述大数据背景下的新方法和理论框架,实现多维评价体系并行的资源本底分析。

4.3 总体产业布局规划

通过对大丰市的高效种植业、养殖业、花卉苗木业、现代园艺产业等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分析,对大丰经济开发区、大丰港经济区、沪苏集聚区等经济开发区的电子科技、智能制造、智能终端等工业产业空间分布分析,以及对麋鹿生态、乡村旅游、海洋休闲、动漫欢乐4大版块为主的旅游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最终叠加得出大丰农业产业园区最优产业布局(图5)。

4.4 核心区域红线划定

核心区域红线划定主要依据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的评价,将各项内容的各类型指标评价结果归一化处理后运用Arc 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图5)。

4.5 农业游憩路径规划

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移动智能设备产生的位置信息数据,运用聚类分析识别大丰农业产业园区内游客的活动规律和路径。根据游客产生的定位、签到记录信息数据,结合附带的人文情感元素,以园区游客分布热力图形式科学规划了大丰园区的游憩路径(图5)。

4.6 管理运营反馈平台构建

大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需要循环可持续的运营保障规划,是整个园区规划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运行机制、综合效益、保障体系。其中,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管理、投资和土地流转,通过建立互联网开放平台,实时提供多方位管理、多层次市场分析、多元化融资形式和多样化的流转手段,实现对园区运营保障规划的多维定量评价。综合效益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通过建立各类资源的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大量的指标因子同时叠加分析,而且还为每个指标增加了时空属性。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技术、人才、政策、民生和游客服务保障。通过建立互联网服务平台和政府官网等反馈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抓取网络文本信息,可以实时提供技术合作和指导、人才聘用和激励、政策鼓励和约束、农民权力和游客服务保障,实现对园区建设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定性评价。

 

未标题-5.jpg 

(图5:大数据背景下大丰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分析)

5、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对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传统农业园区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思路的转变和创新,提出了“规划—管理—服务—反馈”的规划体系。并以大丰农业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为实践案例,通过构建“互联网+”数据库对资源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以多维理论体系对资源本底进行评价分析,以空间信息技术为主导对园区进行总体产业布局规划、核心区规划和游憩路径规划,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对园区的管理运营保障体系进行循环可持续的提供服务,以期解决大丰园区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的瓶颈,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园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园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然而由于目前仍受到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平台技术的限制,大数据也并非可以解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规划中的所有问题,如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的研究仍明显不足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


合作推荐